English

积极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999-04-01 来源:光明日报 刘国光 我有话说

刘国光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极大影响,中国同时又遇到了特大水灾,但中国仍保持了金融的稳定,人民币不贬值,经济增长达到了7.8%,为稳定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国家。中国进一步的发展,还将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就业、人口等方面的挑战。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应重点完成下列战略任务:

——大力加强农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节水的农业,积极帮助和引导乡镇企业提高管理、经营水平。

——继续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不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逐涉缩小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改造和提高传统加工工业,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争取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目前的12%,到2010年上升到25%,到2020年再上升到35%。

——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调整,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要求,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争取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到2020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会,注入新的推动力。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消费市场需求巨大。除了人口众多这一独具的条件外,一方面城镇居民和农村比较富裕的居民在不断提高消费档次,实现高档消费品的更新换代,推动消费工业品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国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不平衡消费,又为各类工业消费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启动城镇居民住、行需求和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完全能够保证经济的迅速增长。

其次,中国较高的积累率,足以支持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中国在1978—1997年间,积累率始终保持在37%的水平上。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稳定增长率应等于积累率与资本产出率之乘积。中国目前的经济效益尽管还不理想,但是即使按照4∶1的资本产出率,在37%的积累率下,也可以支持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第三,中国目前处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正在向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迈进,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结构层次的升级,企业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以及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重化工业方向倾斜。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有着旺盛的投资需求。这也将带动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

第四,中国的钢铁、水泥、煤炭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充裕,而且节能、节材、降耗的潜力很大。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瓶颈”已大大缓解,能够支持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第五,中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今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将会以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速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最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中国企业的效率会有较大提高,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会有较大改善。这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能否实现顺利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迎接下面的严峻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些基本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在下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当一部分石油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予以解决。又如中国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缺水影响企业生产,甚至影响到人民生活。由于某些资源的短缺和价格提高,使中国有关工业品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1998年中国遇到了特大洪灾,但洪灾引起了我们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速度在加快,因而出现自然灾害的频率在提高。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这次大洪灾后,已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砍伐森林。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仍在迅速推进,人口在增加,而可用于治理生态环境的资源又有限,因此在下一世纪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严重。

再次,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分析,到21世纪前10年仍是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这会使就业的压力更加沉重。

最后,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市场已被外国公司所占领。中国并不是一概反对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一样,要适度地保护中国的幼稚工业,考虑自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要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继续扩大开发的程度;又要适度地保护民族工业。这就使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政策选择。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要使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国制定和推进其他政策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中国的根本目标。但是,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就没有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不进行改革也不能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会促进政治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推进。三者是相互促进的。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中国在下一世纪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具体地体现在政策上,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出台有关政策,使稳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推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在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的情况下,就要着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加大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在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时,要由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减少因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渐出现了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供大于求的原因,主要是供给结构扭曲,产业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多年来重复建设,追求粗放扩张,超过了正常需求;没有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不能及时淘汰,不符合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调整所致。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投融资体制,从根本上杜绝盲目重复建设的发生。这一体制应当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和投资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投资活动实行分级管理和监督,政府的投资通过授权由投资机构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要由过去重点解决消除短缺,转向解决相对过剩的问题。对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进行现有资产存量的重组,淘汰、兼并一批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对一些传统产业要有步骤地调整,如纺织工业、煤炭工业。在进行调整时首先要重点解决好工人下岗后的出路问题。要通过调整,使产业内的优势企业得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抓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和人民的生活需求来说,中国的传统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问题在于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以数量扩展为主的道路。中国传统工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也是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振兴支柱产业,使其对中国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中国已确定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机械汽车产业、建筑业、石油化学产业等。这些产业通过国家的进一步扶植,将会对中国下一世纪初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产业开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旅游业、环保产业等。这些新经济增长点将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

大力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建立高新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缺乏问题。这方面尤其要欢迎外国资本的进入;鼓励科研单位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科技开发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支持民办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在中国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执行和落实各项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措施。同时根据需要及时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要求。尤其要严格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管理。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认真搞好防护林体系和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起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

四、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要继续抓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在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国家必须确保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国有资本应主要集中于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只能由国家来兴办的领域,包括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大型基础设施,特大型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使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从低劣企业向高效企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改革:少数大型企业可以改造成国家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非大型企业,国有资本不一定控股,可以改为让非国有投资主体控股的企业;大多数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主要是股份合作制,改造为民营企业。

在对国有大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扶植中小企业(这里指的是不分所有制的全体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是解决县级财政和支援农业的主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要通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帮助它们加强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使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本文系作者在3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召开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